Contact Us

首页 资讯正文

敢为人先商通四海 务实达观兼济天下手机凤凰网「敢为人先商通四海 务实达观兼济天下」

发布者:yu发布时间:2025-01-09访问量:475

原标题:敢为人先商通四海 务实达观兼济天下

东莞率先引入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

近代莞人在生产“莞草”。

部分优秀青年莞商合影。

低调、务实、开放、敢为人先、包容和创新……时至今日,莞商凭借着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已然从众多的商帮集团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崛起版图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2012年,有着悠悠千年历史的莞商首次吹响集结号,举起商帮大旗,希冀达到抱团发展,实现共赢,助力乡梓发展的目的。那么,莞商的发展历经什么阶段,又如何进行事业、文化的传承呢?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朱晋 黄少宏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第一部:寻根

千年莞商,文化沉淀

受岭南地域文化的熏陶,莞商的低调务实使得重商的文化氛围早早深植,并在一代又一代商贾的呵护下不断传承与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受瞩目的国内商帮之一,莞商在千年莞邑的远古记载中便不多见,崇祯、康熙两版县志上,让人津津乐道的更多涉及物产、宦达、文史,惜谈商业。然而,这并不影响莞商的文化沉淀与传承发展。

行商起步开创重商之风

对于莞商的溯源年代,更多人认为,最早的莞商出现在宋代。

作为东莞本土研究者,民俗专家张铁文曾为了挖掘搜集东莞的传统文化,几乎跑遍全中国。在他看来,不同于徽商等商帮倚重于封建势力的庇护崛起,早期的莞商以行商居多,没有固定的生意,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在这一时期,东莞盐商的崛起,基本浓缩了早期莞商的成长轨迹。

从地理特征看,东莞的地势较低,涨潮时海浪带来盐分,退潮时,由于盐分重量较大,盐粒便被留在海滩上。放眼整个东南亚地区,莞盐产量在彼时虽不算高,但质量确属上乘。在内销与外售上,莞盐都为当地带来了市场,促进当地商业的发展。

盐业的兴旺,也带动了莞草和莞香的广为人知。据史书记载,广州府曾派官到东边管盐,因而这些官员也被称为“东官”,这片土地也得名“东官”。由于盐的腐蚀性较强,又成颗粒状,莞人寻觅各种材质来作为容器,意外发现一种生性耐盐的单子叶植物,俗称“三棱草”,用来编织箩筐,十分便利,于是三棱草也被称之为“莞草”。

农业社会中,晒盐和经营盐业的商民身上都散发着浓浓的酸臭味。为消除这种味道,莞商们发现当地一种具有香味的常绿乔木,这种植物便是沉香。让莞商始料未及的是,以后香木的交易竟远比莞盐、莞草要兴盛。于是,沉香有了新的名字——“莞香”。

东莞党校教授刘建中介绍说,莞香的种植起始于唐代。当时,香港、澳门的领域均属于东莞的辖区,就开始种植莞香。明末清初,寒溪水成为香木运往港口外销的重要水路。该水系发源于博罗,流经樟木头,到了寮步香市便可供船运输商品。莞香在此地完成包装、上货,运送香木的船只在此地来来往往,形成集市,此地便被取名为“香市”。

香市的莞香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香木需要运往固定的港口销往海内外,岸上香商熙熙攘攘,皆为香木而来。有一种说法,该港口后来改名为“香港”,这也就成了今日香港名字的由来。

随着莞香销往国际、扬名海外,官方有关莞商的记载也开始逐步出现。据考据发现,《康熙东莞县志》黄佐“序”云:迩者邑俗之美不殊于昔。商贾货利,东往柘林,西通山越。尤以工商业比较发达的茶山、石龙等市镇为最。

“这是描写清代东莞首富蔡殷宝的记录,也是古代莞商第一次以清晰的面孔出现在记载上。”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晓辉教授研究发现,作为当时的首富,蔡殷宝最为人口口相传的是他低调的性格。乡人流传,蔡殷宝作为古代东莞四大财主之一,怕树大招风,平时不常梳头,不常洗鞋;外出则布衣素食,不扬声。有一次途遇贼人,竟使贼人误以为穷汉,当面向他打听“蔡殷宝”的下落。

这一低调做人、务实做事的作风,也成为莞商文化的积淀被后来者所继承。

出走淘金实现商通四海

虽有坐拥中国南大门的地理优势,且有发展海外贸易的开放心态,但东莞商帮的发展壮大并非一路坦途。到了明清时期,这些海外交易随着禁海、闭关政策的出台而消失。

面对本土商业没有蓬勃发展,加上清朝中期饥荒、疾患不断,一些东莞商人抱着谋生的想法开始出走他乡。《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收纳的《凤岗海外华侨》一文记载到,当时许多凤岗的客家人便成了被贩卖的“契约华工”。

在艰难的情况下,第一代华侨给二代打下了一定经济基础,二代华侨开始在侨居地开小型饮食店、餐馆、小杂货店,或从事开垦种植等工作。在这一波出走潮中,出现了牙买加侨领江丽堂、东莞华侨中学首任校董张友权等杰出莞商,他们的子孙也在当地延绵。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内地战乱不断,越来越多的东莞人开始到香港这块新兴市场淘金。清末莞城创办爆竹烟花企业的陈兰芳,1916年在香港旺角的公司开张;3年后,王仲明将同珍酱油开在香港;14岁辍学从商的方树泉,1927年南下香港,先在筲箕湾南安坊开设义德芝麻厂;东莞同乡林承芬1931年应中国银行董事局之聘,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副行长;1938年,14岁的王华生只身从东莞来到香港,在九龙船坞谋得一份焊接学徒的工作,成为日后的造船大王。

也是在这段时间,东莞人全面进入香港政治、经济、慈善等各个领域,奠定了莞商在港的基础。

第二部:壮大

深耕本土,铸就传奇

在海纳百川的商帮文化影响下,经过共同商业文化的浸润后,融合为过去30年东莞商帮所铸就的商帮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在公私合营的大背景下,发展农业成为经济重头戏,相对封闭的发展模式使得莞商难以再商通四海。

时间的指针终于拨转至1978年的最后一个月,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对于在珠江口蓄力多年的东莞人而言,可谓石破天惊。东莞就像一个铆足了劲的年轻人,迫不及待地先行先试。

敢为人先尝改革“头啖汤”

一向敢为天下先的莞商敏锐地发现,一场将改变整个中国命运的改革已然全面触发。当别人还在狐疑和揣测中央政策时,东莞已经率先引入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这种特性,决定着他们在此后三十年的改革进程中,总能在国际风云变幻时抢先一步把握机会,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继港商张子弥1978年在虎门建起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工厂之后,张光、张细兄弟也从香港回龙眼,办起全国农村第一家“三来一补”工厂,带动亿元村的创富传奇。

随后一批批崛起的莞商,主营业务集中在制造、酒店、地产等领域,也为莞商确定了鲜明的行业特色。

从一个以荔枝闻名的农业县急速转身的东莞,其商业基因或许比不上长三角地区漫长的沉淀。但新时期的第一代莞商,是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而出现的。这部分人中不乏洗脚上田的农民,以及从其他渠道下海的人们。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东莞从一个农业县开始腾飞,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全国改革开放的18个典型地区之一,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东莞奇迹”,综合实力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领跑行列。

一组数据显示,2013年东莞生产总值(GDP)5490.02亿元,比上年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09亿元,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2518.88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2951.06亿元,增长9.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109元,增长9.4%。

“东莞奇迹”的铸就,非公经济代表莞商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莞商们也成为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如今,一提起莞商,人们脑海里自然浮现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东莞企业家和商人: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广东宏远集团董事长陈林、广东三正集团董事长莫浩棠、光大集团董事长陈润光和以纯集团董事长郭东林……

成就莞商商帮的发展传奇

与以往任何时代不同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还有大批外来的涌入。随着国际化大分工所带来的产业转移,大批外来涌向东莞,成为这座“制造业名城”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中的不少人也在东莞扎根发展,逐步成为莞商的新鲜血液。

20世纪90年代,随着像郭山辉这样的台商,以及张华荣这样的内地商人陆续迁业东莞。经过不同商业文化的融汇,本土莞商也开始向其他行业发展,股神袁德宗、众生药业张绍日、金叶珠宝王志伟等崛起,也创造出女首富张茵这样的神话。这些本土及外来的企业家,在海纳百川的商帮文化包容下,经过共同商业文化的浸润后,融合成新的商帮传奇。

2012年9月16日,来自海内外的莞商聚集世界莞商大会,成立了世界莞商联合会,高声喊出《莞商宣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反哺桑梓,在中国商帮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东莞商帮新的一幕。

事实上,改革开放后崛起的莞商,自身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迹。为此,商帮的二次、三次创业,接班人的传承问题,也逐渐成为老莞商思考的问题。

在2014世界莞商大会上,首次评选了20名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创新意识更为强烈、企业管理更为科学的优秀青年莞商,冀望他们在新一轮洪流中继续勇立潮头,为完成“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的华丽转变,实现高水平崛起再铸新功。

第三部:传承

薪火相传,青年崛起

与父辈艰辛创业相比,青年莞商的足迹已遍布金融、科技等众多领域,在东莞内外挥洒智慧和汗水,闯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波澜壮阔的东莞“创业传奇”正在掀开崭新一页。青年莞商或是创一代,或是创二代甚至创三代,不同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了不同的机会,也成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

从目前来看,与父辈艰辛创业相比,青年莞商的足迹已遍布金融、科技、生物、医药、房地产、工业设计等众多领域,在东莞内外挥洒着智慧和汗水,正在或已经闯出一片更广阔的新天地。

重扬“父辈的旗帜”发展实体经济

今年6月5日,世界莞商大会组委会评选出了20位“优秀青年莞商”。这其中,不仅有陈健民、王君扬和邓秀敏等“创二代”,也有像陈路、邓建军等白手起家者。

作为其中仅有的两位女企业家之一,东莞市德方斯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邓秀敏说,“假如只是追求简单的生活,我的条件已经具备了。不过,个人的使命感和人生追求,使我再次‘泛舟’商海,进行二次创业。”

邓秀敏今年35岁,其父亲经营一家企业。她回忆说,长大以后,她没有接手父亲的企业,而是选择自主创业。1996年,邓秀敏在石碣横滘村创建了一家生产制造各种包装盒产品的工厂,随后,工厂迅速从几名员工增加到1000人。

2005年,随着人民币升值,邓秀敏觉得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加,利润减少。她便开始寻求转型,着手进行二次创业。2008年,她创建了东莞德方斯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投入即热式水机行业,并致力打造“德方斯”品牌。

由于该公司注重科技研发创新和品牌建设,多个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产品畅销台湾、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去年,德方斯以研发生产出全世界最小的即热式健康水机而获得国家创新奖,而邓秀敏本人也被评为“东莞十大杰出女企业家”。

优秀青年莞商、中镓半导体掌舵人陈健民认为,自己在父辈的光环下成长,但并非外界所称的“创二代”。父辈的很多宝贵经验,自己作为年轻一代一直在默默地学习和实践。“我们的勤奋敬业,和老一辈莞商有差距”。但他也有着莞商的另一个优良传统——敢为人先,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发展坚持更有毅力,敢于尝试。

尽管青年莞商拥有更为完备的专业知识,但父辈也有更接地气的实践运营。“现在不管是世界莞商大会,还是各种重大政治会议、重要商业交流活动,老一代莞商都十分注重‘传、帮、带’,用实际行动将青年莞商集体推上更高的人生舞台。而在莞商学院开办的精英班上,对东莞有重大贡献、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家几乎均到场,知名莞商如莫浩棠、张茵、张佛恩、陈林等更是亲自前来为青年莞商授课。”

可以说,青年莞商亲睹了父辈的勤勉忙碌,能感受父辈的艰难辛酸。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具有为父辈分担责任的意识,并继承了父辈的低调务实风格,未来变得让人期待。

优秀“接班人”登上时代大舞台

2011年发布的《东莞新一代民营企业创业者调研报告》显示,东莞2006—07年度50强优秀民营企业家平均年龄46岁。被调查的历届民营50强企业中,除宏远集团董事长陈林、日之泉原董事长林志伟等少数企业家外,大多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50、60年代合计占84%),其中尤以60年代居多(占61%)。

由此可见,莞商事业到了代际传承的自然阶段,而青年莞商是莞商团体中最活跃最能创新的力量。这支青年“生力军”也正在以实际行动,获得父辈莞商们的高度认可。

与父辈不同的是,青年莞商大多接受了良好的学历教育,相当一部分人留学国外,有较强的专业和管理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素质和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对现代金融、资本市场、品牌营销、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等更感兴趣,从而在产业投资、企业经营中会更加主动、积极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这从产业分布中也能“管中窥豹”:这批人当中不乏投资新兴产业的代表,在所处领域开辟了自己的领地,如涉足新兴产业的陈健民,专营半导体研发生产;生物医药产业的陈满新,主营医药研发生产;传统实业的何志鹏,执掌房地产等领域开发。

伟业薪火相传,事业后继有人。

社会各界对青年莞商的强烈关注,显示了对年轻一代以及东莞未来的坚定信心。在今年5月召开的青年莞商大会上,老一辈莞商对传承者深情寄语,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需要青年一代莞商的创业立业、守业兴业。

殷切期望,诚哉斯言。